慈濟教育理念 

 (一) 慈濟辦校的宗旨:

 Master Cheng Yen 當今倡言孩子們應有「自主」與「人權」,但從另一個立場來看,校方也應該要有「教權」。在年輕人懵懂的年紀,學校應投注很多心思來陪伴與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的生活管理。

 身為教育工作者,責任就在於導向孩子們回歸於正常的生活。現在的孩子們已散漫成習,要將之導正、令其 收心,確有困難;就因存在困難,所以更感恩老師們費盡心血,將孩子們好不容易地導正於規律的生活,並且令家長們安心與放心。

 期待孩子們在校接受良好的生活教育,能以端莊有禮的行儀特色,有別於時下年輕人的散漫無紀,畢業後出社會,能成為各行各業的良善種子,在工作崗位上盡責守分。

 慈濟辦校的宗旨期待是富有慈濟人文精神的教育,這就得讓孩子們接受生活管理,進而達到不必人管,即會自我管理的自愛目標。

 (二) 教育是從生活教育:

 良知 — 真正的內在美 唯有一念愛心、一心堅持,才能在當今混濁的世間,奠定慈濟優良傳統的校風。

 當今教育,偏重於智識的給予。若有智識而無道德,將帶給世界多麼強大的殺傷力!我的重點在「生活教 育」。做人而不會生活,那還是個「人」?教育卻不教導人如何生活,那像是「教育」?待人接物、敬上愛下這些做人規矩若失去了,等於是不懂生活的人生。 做人要『內方外圓』——內方就是自我要守好規矩,外圓就是待人處事要圓融。」上人表示,慈濟教育著重培養「內在美」——內在要有良知,而不只是智識。良知就是智慧,發揮出來就是良能,能造福人群;智識只是聰明,發揮出來的是功能,只求滿足私欲。慈濟教育學生的重點,是要將智識轉成智慧,功能化成良能。

 教育步驟,是從生活教育——衣食住行開始教起。這需要老師們以身作則,能得到學生的尊重,學生才會接受 教導。若老師自己不肯落實生活教育,怎能期待孩子們的生活有規矩呢?

 (三) 培養善種人師典範:

 現今有些父母為了對孩子表現「愛」,凡事都幫他們打點好,致使孩子失去生活功能。(7月21日)對三百多位 參加教師培訓研習營的老師們開示,上人直言:「這是害,不是愛。」

 孩子需要「見習」,而非「補習」

 上人強調,家庭與學校教育須合一。「現今許多家長送孩子上補習班。其實,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是『見習』,而非『補習』。補習只是加強功課;見,就是看,父母要示範自理生活、待人接物的態度。」

 父母的身教很重要。上人表示,若孩子在家庭中眼見耳聞不好的薰陶,即使花再多錢送孩子去補習,也難改變。

 憂心今日之學生問題,或將是未來的社會問題。上人致勉老師們,於中、小學階段,須打穩孩子的品格基礎。 「幼教到小學,不只要讓孩子懂得用功讀書,還要尊師有禮貌,懂得自理生活並幫忙家事。及至中學,要讓孩子學會承擔,不需依賴父母,於生活中自我負責。」

 注重「一」
每一位老師都要面對幾十個學生,對家庭、社會影響很大,責任亦大。上人勉座中老師要注重「一」——莫輕視一個學生、一個學生的家庭以及老師本身。 「人人都是天下的唯一,也都要對社會負責任;一個人脫序,整體就會散掉。」上人言,每「一」支浩蕩長的隊伍之美,都是美在個體;「一」個社會的祥和之美,美在群眾,而群眾之美同樣是從「一」個人開始。

 「人人能自我管理,也就是自愛。不只自愛,還要愛人。」上人言,自愛是報恩、愛人是感恩,要教導孩子懂得報恩、感恩。

 屏東的尤振卿老師,是第一位將「靜思語」落實於教學中的老師,成功把「放牛班」帶成全校最好的班級;如今他所帶的這群孩子已大學畢業,成為社會棟梁。 「這都是從一顆種子培養起。」上人期勉在座老師不輕視己能、不畏難關,用心承擔教育使命。

 本文摘自:《慈濟月刊》513期「隨師行記」

 (四) 完全教育的意義:

 慈濟的教育理念不只限於學校教育,「一步八法印」都可說是全人教育的一環──一步是慈濟精神,八法印是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、環保、骨髓捐贈、國際賑災、社區志工。志工以慈濟精神參與「八腳印」,人文精神也就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教育及提升。全人教育不僅是專業教育,更重要的是能啟發人的「良知」、「良能」。證嚴上人認為,一個人從小到三十歲人格定型期間,除了專業知識的累積外,尚有歷史文化、道德倫理、生活教育和人文關懷等素養;「全人教育」著重重建人本精神,除了啟發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的善性和生活本能,也期待能形塑出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的健全人格,以全人格為本質,作為「全人教育」的方向。

 立己立人、學程兼備的「全程教育」

 慈濟教育除了專業智能的培育,更著重「尊重生命」、「全人教育」等慈濟人文精神的涵養;從基礎教育零歲到三十歲的學程兼備,包括托嬰中心、托兒所、幼稚園、小學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碩士班、博士班。證嚴上人說,人生從零歲到三十歲教育至為重要,是能真正自內心散發出來的人文修養──內在修為齊整,沒有放任之感;外在尊重別人,並且守法認分。孔子說:「三十而立」。三十歲後,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?是撐起一個家?或是撐起一個更大的家?己欲立而立人,從家裡走出來服務他人,這個「家」的意義變得無限寬廣。

 人本精神與生活的美善教育

 「人文精神」貫串慈濟教育的精神軸心。慈濟教育體系中都規劃有「慈濟人文」的共通課程,而慈濟人文所強調的是中國傳統精神所著重的道德、禮儀、廉恥、合作、互助等觀念,意即「人本精神」。人本教育包含了「生活本能」的自律,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,希望能以禮自律,樹立整齊、清潔的端莊形象。生活在人群中,習得如何待人接物,懂得進退禮儀,展現生活的藝術、美化的人生,進而在生活中成長慧命,並從心教育,以智慧為導向啟發良知。慈濟教育最終希望展現的,是彼此尊重的生活方式。在物質世界行走,應以人文的護照通關,物質終究不能代表一切,唯有人與人之間真誠的「尊重、感恩、大愛、關懷」才是終極的理想。

 以「愛」為基礎的完全教育

 慈濟的完全教育有形式上的意義,也有內涵上的價值,那是人格不可區分的成長與信念的培育。一棵樹還小時,就要雕塑造型,人尚年幼時,就應開始教化;人生方向若沒有調整好,人的行為就猶如樹枝般漫無目標的胡亂生長,教育工作需步步為營,從幼教到高等教育環環相扣、緊密連結。每一階段的教育工作,猶如接力賽跑般,須抱持著接棒的心態。學齡前的教育,以愛培育種子;小學教育用愛灌溉幼苗,打穩人格教育及生活教育的基礎;中學教育須以愛調整枝幹,使其知人生的正確方向;高等教育則教其明白自我的本分及對社會人群所應負的使命。慈濟的教育,自幼教至高等教育止,使學生們在愛的教育下,一路成長,此即是慈濟的完全教育,亦是完美理想的教育。

 【慈濟完全教育化的進程】

 1989年09月17日慈濟護專創校

 1994年10月16日慈濟醫學院創校

 1998年08月01日慈濟醫學院改名為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

 1999年08月01日慈濟護專改制慈濟技術學院

 2000年08月01日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改制為慈濟大學

 2000年08月30日慈大附中、慈大實小創校